美食-虎头鱼
石头鲈(西公格),学名,褐菖鲉,俗称“虎头鱼”、“小狼鱼”、“岩头虎”。海洋、淡水可钓鱼的一种。虾虎鱼科。常见体长约100毫米左右,体重约50克~150克,大者可达300毫米,属卵胎生,鱼身80%呈桔红色,犹如身披晚霞,体侧有多条不规则暗色横纹,色彩相当艳丽,背鳍棘,胸鳍鳍条宽大。虎头鱼肉质鲜嫩,洁白,含脂肪石头鲈(西公格),学名,褐菖鲉,俗称“虎头鱼”、“小狼鱼”。海洋、淡水可钓鱼的一种。虾虎鱼科。常见体长约100毫米左右,体重约50克~150克,大者可达300毫米,属卵胎生,鱼身80%呈桔红色,犹如身披晚霞,体侧有多条不规则暗色横纹,色彩相当艳丽,背鳍棘,胸鳍鳍条宽大。虎头鱼肉质鲜嫩,洁白,含脂肪少,味美,无小刺,营养丰富,故也称“假石斑鱼”。
虎头鱼属暖温性底层鱼类,栖息于近岸岩礁急流区,底栖肉食性,昼伏夜出。 [2] 大者可达300多毫米。卵胎生。为我国自雷州半岛以东沿海一带习见鱼类。分布于北太平洋西部。中国产于南海、东海、黄海和渤海。虎头鱼属暖温性底层鱼类,栖息于近岸岩礁急流区,底栖肉食性,昼伏夜出。大者可达300多毫米。卵胎生。分布于北太平洋西部。中国产于南海、东海、黄海和渤海。
虎头多为红色的,称为纽虎头。此外,还有红白花虎头、红头虎头、玉顶虎头、五花虎头、银虎头、黄虎头等品种。其中以红眼黄虎头最为难得。变异品种有虎头球和龙睛虎头等。属暖温性底层小型鱼类,常栖息于近岸。
红眼黄虎头:通体银白色,头和尾鳍呈米黄色,似柠檬,由一圈鲜红色彩膜围绕的墨眼睛嵌在米黄色肉瘤之内,特别清逸悦目,是不可多得的珍品。
红龙睛虎头:又称鼓眼虎头。全身通红,鱼体型与红虎头相似,惟眼睛由一般虎头鱼的正常眼变异为龙睛眼,更显雄壮华丽。
虎头球:是绒球和虎头鱼的变异种,体短而圆,无背鳍,头部长有特别发达的肉瘤,丰满突起的肉瘤将头、鳃盖及嘴均包围,以至眼睛也陷于肉瘤之内,鼻孔处之鼻隔膜变异形成的肉质球,突出于草莓状的肉瘤之外,姿态逗人,风韵独特。
海钓虎头鱼无非就是找鱼群的时间花在了找礁石上,抛出去的鱼钩上要放点饵料,即可开启不间断上钩模式,又因其肉质的鲜美度更胜其他二傻,实乃海钓初学者们喜闻乐见的“爆菊”对象。
虎头鱼的肉质会比石斑偏硬,因长相与石斑相似,也被成为“假石斑”。十几二十年前,曾听做厨子的姐夫说起过一段舟山饭店宰客心得“虾孱论根卖(东海小白龙),贻贝论只卖(东方美女),虎头鱼充当小石斑”。这么说起来,论宰客,舟山人是青岛人的祖宗虎头鱼豆腐汤。
其实,虎头鱼除了烧汤,其他怎么烧都不怎么好吃。有见过葱油的,也见过红烧的,也有椒盐的,还有爆盐的,唯独烧豆腐汤才能体现它的价值。虎头鱼,死有轻于鸿毛,比如被红烧被椒盐;也有重于泰山,那就是被烧豆腐汤。而对于小岛长大的人而言,虎头鱼汤更确切的说则是整个夏天的童年记忆。童年时的夏天,无非就是穿着拖鞋,一手拿着竹竿做的鱼竿,一手提个网兜,爬过无数个长满藤壶的礁石,站在礁石边钓虎头鱼。鱼还没开始钓,就开始担心这一脚滑下去,后背就被藤壶给划成怎么个血肉模糊样。当太阳西下之时,家家会把圆桌支在自家院子里,除了各类弄潮而来的小鲜外,餐桌中间则会是满满一大碗的虎头鱼榨菜汤。虎头鱼是小岛特产,如果没有后来的外来人口肆意捕捞,估计让岛民吃上几十年都吃不光,而且每一根都有十多公分长;而榨菜,则是岛民储存的最多的蔬菜,两样“最多”在油锅里相会,最终在汤碗里相眠,留给世人的则是赞不绝口与句句称赞。榨菜在汤水里翻滚,把它特有的咸鲜融入了汤中,让整碗汤不单单只有单纯的海鲜味。而小孩子们则经常为了抢虎头鱼脸颊上那两块肉而在餐桌上大打出手。
做法一、豆腐虎头鱼
备料:油适量、盐适量、姜末适量、葱适量、蒸鱼豆豉油适量
做法:
1.海鲈鱼去鳞去腮去肚,洗净,切刀花备用
2.锅中倒入适量的清水烧开,放入鱼和榨菜丝烧开
3.再放入豆腐烧开,放入调料,起锅放入葱花即可
做法二、红烧
备料:油适量、盐适量、姜末适量、葱适量、红椒适量、生抽适量、料酒适量、水淀粉适量
做法:
1.将虎头鱼开膛去鳞清洗干净,用盐腌一下。
2.起油锅,猛火将鱼下锅煎。
3.大约一两分钟后,将鱼翻个边,煎至两面金黄。
4.沿锅边炝入料酒,加姜丝,生抽,清水将鱼焖5分钟。
5.煮熟的鱼加葱段,椒圈调味,用水淀粉勾芡就可以起锅了。
6.红烧鱼做好了